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深密丛林中,曾无故出现了一具尸体,这背后隐藏的故事既真实又残酷,几乎让所有人心生感动与震惊!
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?
事情得从2015年说起。
在这个太平洋岛国的密林里,一名土著猎人如往常一样,带着猎枪走入丛林狩猎。狩猎劳累之余,他坐在一棵高大的树下休息,突然注意到前方另一棵树有些异样。好奇心促使他走近一探究竟。
没想到,他眼前的一幕几乎让他惊慌失措——那是一具仿佛“生长”在树上的尸体。
如果不是他坐着的位置使他能往上方观察,很难察觉这具尸体的存在,因为这里的树木形态几乎一模一样,遮蔽得极好。
在这个主要由土著居民组成的岛国,这种诡异的发现几乎闻所未闻。
猎人急忙把情况汇报给部落首领。首领起初以为发生了凶杀案,立刻联系警方。
展开剩余91%警察抵达丛林后,面对这种离奇的尸体陈列方式,连忙在附近展开全面搜查。
不久,他们又在不远处一棵树的枝杈间,发现了一处“生长”在树上的飞机残骸。警方意识到事态非同小可,迅速上报上级。
上级政府重视起来,调派专业人员前来协助调查。
初步尸检结果震惊所有人:这竟是一具二战时期盟军士兵的遗体。
这个出乎意料的结论令这个平静的岛国顿时喧嚣起来。
七十年前结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,竟有盟军士兵遗体隐藏在这片只有土著猎人涉足的丛林中,并且以这样的方式“挂”在树上,这个发现令人震惊。
这名士兵究竟是谁?他来自哪个国家?经历了什么才落得如此结局?为何七十年后以这种形式出现在世人眼前?
这些疑问不断涌入民众心头。巴布亚新几内亚人民对此事件极其关注,充满了好奇与探究的渴望。
要确定死者身份,第一步是将尸体取下,这本身就是一场巨大的工程。
新几内亚位于赤道附近,气候多变,丛林常年炎热潮湿。经过七十年风吹雨淋、日晒雨淋,这具尸体已经遭受严重腐蚀。
尸体被茂密的杂草和树叶包裹着,几乎与树木融为一体。
唯一能取下尸体的方法,就是砍倒这棵高达十米的大树。
在政府派遣的专家努力下,终于将树木锯倒,小心地取下了带有遗体的树干。
不出所料,经过漫长岁月洗礼的遗体已面目全非,衣物仅剩零星碎片。
专家们通过细致清理和分离,结合随身物品及衣物碎片,判断这是一名穿着类似澳大利亚盟军士兵制服的人。
得到结果后,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立即联系澳大利亚当局,通报此事,恳请派员处理,让这位战士魂归故里。
澳大利亚政府高度重视,派遣军事专家赶赴现场。
通过衣服碎片、随身物件和飞机残骸分析,他们确认这具遗体属于二战时期的澳大利亚空军飞行员。
然而,身份的具体信息仍成谜团,这名飞行员究竟是谁?他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降落到这里?
年代久远,留下的线索少得可怜,无法确定他的姓名和详细身份。
尽管如此,他作为澳大利亚空军飞行员的身份已无可置疑。此事随即被澳大利亚官方媒体公开,引发广泛关注。
许多澳大利亚民众震惊不已,或许这位飞行员是他们失踪的祖先之一,如此方式重新出现在世人视野。
调查结束后,澳大利亚派专机将遗体接回国,举行了庄重的葬礼。
尽管他的姓名无从考证,但能够回归祖国怀抱,成为他最后的安慰。
毕竟二战期间,有多少士兵永远葬身异国,有多少尸骨无从辨认,更有甚者葬身海底,从未被发现。
巴布亚新几内亚位于亚洲和澳洲两大大陆板块交界,四面环海。岛屿南部与澳大利亚大陆东北部隔珊瑚海和阿拉弗拉海相望。
由于其战略位置,日本试图借此跳板进攻澳大利亚。
澳大利亚和美国盟军则竭力阻止日军登陆岛屿,避免澳大利亚本土成为战场。于是爆发了二战时期著名的新几内亚战役。
澳大利亚军事专家经过查阅历史档案,发现这名飞行员正参与了这场战役。
这场战役虽仅持续一年(1943年6月至1944年7月),但因战况惨烈、丛林地形复杂恶劣,成为二战中最残酷的战役之一。
丛林不仅埋葬了无数战士,也成为幸存者心头的噩梦。
新几内亚群岛临近赤道,气温常年炎热,丛林内蛇虫鼠蚁繁多,危机四伏。
恶劣的环境为战局增添诸多变数。
日本想迅速夺取群岛,以此为跳板入侵澳大利亚,但因美军介入而计划受阻,战斗时间被迫延长。
双方士兵均非当地人,对丛林环境陌生,这片密林成为了许多士兵最终的归宿。
据统计,二战结束后,这座岛上失踪的士兵达数十万人,其中日军多达十八万。
虽然经过多年寻找,找到约两万具日军遗骸,但仍有十五六万名士兵无影无踪,仿佛从未存在。
这正是大自然的残酷法则。
人一旦迷失于丛林,想要逃脱或获救几乎不可能。除了那些神出鬼没的野兽,丛林中的沼泽和天然陷阱更是让士兵疲于奔命,最终只能葬身于此。
此次意外发现的澳大利亚飞行员遗体,正是这些失踪士兵中的一员。
澳大利亚军事专家结合遗体和飞机残骸所在地,推测当年情形:
这名飞行员可能在执行任务时,飞机遭遇日军攻击或机械故障,被迫跳伞。具体原因已无法考证。
战争年代危险无处不在,任何一点失误都可能致命。现今只能凭借残留线索还原历史。
该飞行员当时情势危急,甚至没有完全做好跳伞准备便跳出飞机,降落在这片丛林中。
所有飞行员都铭记守则:切忌降落在无法确定的地方,如丛林、沼泽,尤其是战场。
当时的飞行员们甚至流传一句话:“即使飞机着火,也要待在机舱内。”
毕竟飞机虽受损,只要能滑翔降落,机内人员尚有生机。
待在机舱内,最坏的结果是落入敌军,被俘后虽凶险,但远比跳伞命悬一线安全。
跳伞意味着生死全凭天命,降落点难以控制,可能是海里、丛林,或敌人阵地。
这片丛林的危险性不亚于战场本身,飞行员选择跳伞必是迫不得已。毕竟人类有求生本能。
与坠机相比,跳伞或许仍有一线生机。
飞行员身负重任,装备信号弹和武器,期望发出求救信号,争取获救机会。
可惜这名飞行员的运气薄弱,降落在荒无人烟的丛林,且因降落伞绳索缠绕,被挂在将近十米高的树上。
专家从遗体痕迹推断,他并非坠落即死,极有可能曾发射信号弹求救。
但郁郁葱葱的树林间,降落伞极易被忽视。
加上当时战事激烈,即使收到信号,盟军也不一定会投入大量资源搜救一名不明生死的飞行员。
该飞行员行动受限,虽有武器,但因伤势严重,未能割断绳索下树。
即使他能到地面,丛林中沼泽和毒蛇猛兽也足以威胁生命。
他被挂在树上,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救援。
无奈等待中,他忍受饥饿、伤痛,生命一点点流逝,内心的绝望难以想象。
更有无处不在的蛇虫鼠蚁,令他生命最后时光更加艰难。
或许他曾在树上留下印记或遗言,但历经七十年风雨,早已被大自然抹去。
他本人也早已与树木融为一体。
若非这偶然的发现,他将永远和无数失踪战士一样,消失在历史长河里,成为无人知晓的“失踪名单”一员。
这位飞行员和其他战士一样,人生充满悲情。
别人或死于炮火,他则死于饥饿和脱水,孤独地葬身异乡丛林。
战争的残酷远非影视作品所能描绘,现实中,许多士兵的尸体无法辨认,甚至葬身海底、丛林和沼泽。
以现代技术,许多遗骸难以打捞,只能默默长眠。
不少失踪士兵并非瞬间身亡,而是陷入困境、等待无望后死去。
而战场瞬息万变,指挥部无法对每位失踪士兵耗费大量资源搜救。
因此,战场上存活并获救的失踪士兵极为幸运。
这名被发现的飞行员虽然死于荒野,但也幸运被找到,最终得以归乡。
只是,这个等待的时间长达七十年。
——
关于太平洋战争战略阶段划分——《辽宁大学学报》
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战争指导纲要——《军事历史研究》
布纳丛林之战——《现代兵器》
-END-
作者:妍开
编辑:朵婕
发布于:天津市在线配资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